三个人结拜为兄弟,建国后:一人是铁匠,一人是农民,一人是主席

时间:2025-04-05 07:26:01来源:资讯汇聚网 作者:萧然

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请知悉。前言1911年,湖南新军的队伍中,有三个战友结拜为兄弟。新中国成立后,久别重逢的兄弟三人,身份已经完全不同。大哥在乡间种茶,二哥当上了铁匠,三弟则成为了国家领袖。久别后重逢1950年初的一天,朱其升照常到铁铺去上工。一进门,就看到墙壁正中央挂上了一幅毛主席的彩色画像。朱其升愣了一下,盯着那画像看了又看,惊讶道:“这不是我润之兄弟嘛!”朱其升想要和昔日的好兄弟联系,可心中却十分忐忑:时隔多年,昔日的列兵毛润之都成了国家主席了,他会不会早就忘了自己?直到1952年,年逾六旬的朱其升拜托夜校的一名老师,代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。令他没有想到的是,毛主席马上就给他回了一封信。在信中,毛主席称表示非常高兴收到他的来信,并将彭友胜此前来信的消息告诉了他。同时,毛主席还在信中附上了二百万元(旧币),支持他做些小买卖。收到回信的朱其升,又惊讶又感动,激动得老泪纵横。朱其升与毛主席、彭友胜二人相识,是在湖南新军当兵的时候。朱其升是贫苦农家出身,为了养家糊口,12岁时就出去当学徒,学打铁。出师后,他还要留在老板手下效力三年。身为学徒工的朱其升,不仅拿不到工钱,黑心的老板连饭都不给。有一次他饿极了,偷吃了口米饭,被老板又打又骂。朱其升一气之下,连夜逃走,可举目无亲的他,一度只能沿街乞讨。后来为了糊口,朱其升就加入了湖南新军。入伍之后,他被安排到了彭友胜所在的班。彭友胜当时是副班长,对朱其升这个胆子大、能吃苦的小兄弟很是照顾。相识于军营武昌起义后,众多追求进步的学生积极响应,纷纷投身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、建立共和政体的革命洪流之中。彼时,毛主席在湘乡中学读书,也加入了这一行列。但他不愿参加学生军,而是投奔了属于正规军的湖南新军。然而负责招募新兵的长官却说,要加入革命军,必须有他们熟知的可靠人士作保,否则不能接收。毛主席那时还是个学生,孤身来到这里,哪里去找担保人呢?他据理力争,可对方却态度坚决。这时,朱其升听到了外面争执的声音,从军营里走了出来。他看见有人正与长官争论不休,便上前劝和。朱其升见毛主席一副学生模样,便礼貌问道:“这位兄弟,你有什么事可以跟我说说,看能不能解决?”毛主席便将自己的革命志向和参军愿望,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。朱其升想了想,二话没说,他直接将毛主席带到了彭友胜的面前。“彭班长,这位兄弟想参加革命军,但没有担保人,咱们能不能为他担保?”彭友胜询问了毛主席一些问题,觉得他谈吐不俗,便点头应允了。在彭友胜与朱其升的鼎力相助下,毛主席成功加入了革命军。对这位新入伍的兄弟,朱其升很是关照。无论生活还是军事训练,都倾囊相助。初入军营,还没有发衣服,朱其升就把自己新发的棉衣给毛主席穿。学生出身的毛主席不会打枪,朱其升就耐心指导他如何持枪、瞄准、射击,连射击时的呼吸控制、扳机轻扣等细节都一一传授。即使进了军营,毛主席也依旧保持着在学校时的阅读习惯。那时候,列兵每月的军饷是七块大洋,除了一些必要开销外,毛主席几乎全用来买报纸了。班上的战友们大多是些粗人,像他这样读过书的很少。所以每次看完报纸,毛主席也乐于将一些新鲜时事与趣闻分享给战友们,一同探讨、交流。在彭友胜看来,这位“润之兄弟”不仅学识渊博、口才了得,而且很有个性,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。彭友胜对毛主席这样的“秀才”很是敬佩,遇到事情总是先与毛主席商量。他也时常请毛主席为大家读报纸、讲时事,还特别嘱咐战士们,在毛主席读报时不要打扰他。班上的战友也同样将毛主席当作“大学问家”,纷纷请他帮忙写信、读信,向他请教各种问题。后来,毛主席在回忆这段经历时,曾说道:“我能写点东西,也懂书本上的知识,所以他们很佩服我的学识。”红枫坡三结拜深秋时节,枫红胜火。在红枫坡上,毛主席常与大家一起畅谈古今,讲书里的故事。有一次,毛主席给彭、朱二人讲了刘关张结义的故事,突然提议道:“我们这里没有桃园,但有红枫,我们是‘红枫坡前三结拜’。”结为兄弟的三人,约定从今往后,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,共同奋斗!毛主席他们这一支部队,没有打过什么大仗,但也经历过几次小型战斗。有一次敌军来袭,他们紧急撤离。三人藏身于陈家大湾的一处隐蔽山沟中,足足躲藏了三天三夜才安全脱险。可以说,是共历生死的好兄弟。1912年春天,毛主席所在的部队解散,三兄弟面临着突如其来的分别。纵使心中充满了不舍,但三人最终还是各奔东西,从此失去了联系。毛主席继续投身于革命事业,朱其升则返回老家重操旧业,当起了铁匠,而彭友胜则回到了家乡务农。为了避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,彭友胜和朱其升从未向他人提及这段经历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朱其升与彭友胜才知道,润之兄弟已经是国家主席了。互通书信后,毛主席便邀请他们到北京来,还时常关心、帮助他们的生活。“老朋友间,不要因为我当了官而疏远了。”日理方机的毛主席不忘旧情,更不避讳,总是叮瞩他们要多到北京走走,或时常写信来。参考资料[1]佚名.毛润芝投笔从戎[J].党史天地, 2007(8):2.[2]刘绪光.列兵毛泽东与副目彭友胜[J].湖南档案, 2002, 000(005):25-26.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相关内容
推荐内容
热点内容